EEG Basics视频笔记1:Introduction to EEG
这是来自《心心水滴论坛》的一篇脑科学主题系列帖,整理笔记作者昵称:w935733670,非常值得学习的笔者。
油管上一位名为Jeremy Moeller的教授做了一系列讲EEG基础的视频(后面附有视频的链接),讲得非常好,对厘清一些概念很有帮助。以下是第一个视频(Introduction to EEG)的笔记:
第一个视频从这5个方面介绍了EEG:
1. 基本术语
2. EEG是如何记录的
3. EEG是如何呈现以便解读的
4. EEG常见的几个例子
5. 癫痫放电EEG记录的两个决定因素
如以下:
1. EEG基本术语
这一部分讨论了国际10-20系统(the international 10-20 system)的取点方法,
鼻根(Nasion)到枕骨粗隆(Inion)连一条线,两耳前点(Pre-auricular points)连一条线,具体如下图:
对每个点进行标记:
奇数在左边:
偶数在右边(奇数和偶数都是越接近中线数字越小):
中线的“z”表示”0”(zero):
大写字母各表示:F-额(frontal)、C-中央(central)、P-顶(parietal)、T-颞(temporal)、O-枕(occipital)
2. EEG是如何记录的
记录到的EEG是两个电势之差。电势是一个标量,正负取决于零电势的确定,相当于高度(海拔以海平面高度为0)。
记录EEG用的是差分放大器(the differential amplifier),
两个Input(两个点不同的电势)相减得到一个Output(波形)。
因此,EEG总是相对的,要有两个电势才能得到确定的波。
3. EEG如何呈现,以便解读(是对第2点更详细的说明)
①两电极之差(bipolar montages):比如Fp2与F8相减得到一个波(这是一个channel),F8与T8相减得到一个波,T8与P8相减得到一个波,Fp2-F8-T8-P8得到的所有波是一条chain
依此类推:
②每个电极与平均电势之差(common average reference montage)
4. EEG常见的几个例子
①眨眼导致Fp1和Fp2相关的电极出现明显变化
眼球是有极性的:视网膜(retina)-,角膜(cornea)+
贝尔现象(Bell’s phenomenon),是闭眼时眼睛向上、向外运动的一种现象,(大约75%的人口中存在这种现象,眼睛受到威胁时也会有这种现象,比如其他人试图触摸你的角膜,可以看成一种正常的防御反射。当双侧面神经麻痹导致眼轮匝肌变弱时会很明显)
因为眼球向上运动,离眼睛近的电极会受角膜正电位的影响,比如Fp1和Fp2
②α节律
自发脑电根据脑电频率不同分为不同的节律,清醒的时候闭眼,记录到的是α节律,一般是8-13Hz。然后一睁眼,会变成β节律,频率会变快,一般13Hz以上,因为睁眼大脑接收更多信息来处理。(做梦时也会是β节律)
自发脑电频率高,表示大脑在积极处理信息,但同步放电的神经元就少了,因而波幅低(高频-低同步-低波幅),
比如睁眼时或者做梦时的β节律。
脑电频率低时,表示大脑没有在积极工作,同步放电的神经元会很多,因而波幅高(低频-高同步-高波幅),
比如睡眠时,记录到的是θ节律,4-7Hz。当深度无梦的睡眠或病理状态的昏迷时,记录到的是δ波,在4Hz以下,频率低,但波幅高。
减少同步就是ERD(event-related desynchronization),增加同步就是ERS(event-related synchronization)
在大脑开始准备积极处理信息时,首先要去同步(ERD),即同步的神经元变少,波幅变低(功率越低),频率变快;
处理完数据,神经元们就渐渐开始恢复同步了(ERS),即同步的神经元变多,波幅变大(功率变大),频率变慢。
③局灶性癫痫样放电
全脑癫痫放电(3Hz棘波)
5. 临床神经病学应用
癫痫放电记录到的EEG的两个决定因素
病灶的范围(area of cortex involved)
病灶的深浅(location)
视频链接:
Youtube: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XMizSSOejg0
以上资源均来自52brain论坛,以上写作权归论坛作者所有,文章仅限学习使用,不用于商业行为,如需转载,请联系作者,若有侵权及疑问,请后台留言!
52brain,Connect Young Brains.
推荐阅读: